正在升温的烙画葫芦艺术
中国新闻社 文 刘育英 摄影 张宇
一张一米见方的工作台,一台照明的台灯,几台电烫画笔,35岁的工艺美术师张爱在椅子上一天要坐十几个小时,她手上的葫芦,随着烙画笔的移动,人物、风景、动物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烙画葫芦近年正日益频繁地出现在艺术品拍卖会、艺术品展览会上。2012年,烙画葫芦大师张福来的《葫芦砑花·秋菊图》在2013年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上获得金奖,这是烙画葫芦首次获得如此高的奖项。
砑花秋菊图采取的是浅浮雕技法,又融合了石雕、木雕、牙雕等技艺,秋菊呈现出罕见的六个层次,立体感十足,富有张力。葫芦配有小叶紫檀雕刻的头和蒙芯,雕刻工艺炉火纯青,细腻丰富。整个作品技艺精湛,使人们重新认识了葫芦画的审美价值。
烙画葫芦艺术又称烫画,火笔画,是艺术家用电烙铁在葫芦上熨出烙痕做画。葫芦在中国民间被赋予“福禄”的含义,葫芦画最早起源于宋代。清朝时期,康熙皇帝非常喜爱葫芦艺术,他经常让宫廷艺师刻画出各种精美的葫芦艺术品,供自己把玩欣赏。
烙画的传统画法包括勾、勒、点、染、擦、白描等,当代的艺术家又融合了其他门类的艺术手法,创新出更富有表现力的手法。
天津烙画葫芦名家程津忠从事葫芦画创作已有15年。他最喜欢“有意思”的图案,无论是动物还是山水,在他笔下都有别于传统画法,动感十足,传达出今人的审美情趣。程津忠还专门发明一种用于烙画的笔,在作画时可以晕染出更为丰富的层次。
张爱曾在美术专科院校专修油画。她的代表作《七骏图》虽然在素材方面大量借鉴了传统画作,但更加注重虚与实、远与近、光与影的关系,将油画技术引入葫芦画。她笔下的钟馗、侍女、老天津民俗生活等,无不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
创作葫芦画时,葫芦的挑选也极为讲究。“本长葫芦”讲究的是外形周正,上下两肚比例协调。要保留一段接连葫芦的枝蔓,最好有分叉。“范制葫芦”是用模具规制下长出的葫芦,又分生活器、观赏器等分类。生活器又有酒葫芦、花瓶、小墩等。
葫芦画与美术作品一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名家的作品,给人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同时也极具投资价值。
北京、天津都是烙画葫芦玩家众多的地方。在古玩市场、拍卖会、工艺品市场,都可常见烙画葫芦的身影。不过,炙手可热的葫芦名家,他们的作品在上市前,就已被收藏机构或资深玩家买走。
创作葫芦画是个极辛苦的过程。由于长期握持烙画笔,画作者右手中指的第一个关节大都是变形的。他们右手食指尖上,也常常有一个因烙画笔的高温而形成的血点。但是,更为艰难的是创作出根源于传统艺术,却又具有当今时代气质的葫芦画内容。
在市场上,一件葫芦画名家的作品高达数万。一般作者的作品也可能数百元,乃至上千元。许多普通的爱好者也能够选上一件自己喜欢的葫芦。
“葫芦是有生命的”。在葫芦画作者看来,烙画葫芦经过经年的把玩,色泽转深,拥有一种历史感,即使不经过涂膜,也日益光亮。是岁月,赋予它持久的光辉。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