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09年的电信业备受业内外人士关注,其发展可以用“调整、发展、创新、融合”八个字来描述。

2009年电信产业发展回顾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整体性的投资环境和产业发展节奏均处在近30年来最低迷的状态。相对而言,中国中央政府的投资振兴计划和宽松的财政金融政策使中国经济基本保持了稳定增长的状态。其中,中国的通信产业由于在2008年已完成了整体性的结构改造,在实施电信重组后,2009年的发展主线除了进一步优化结构外,重点转向业务层面、技术层面和产业层面的升级,而全球金融危机相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电信消费大国运营市场的影响并不显著。

如果简单地看待2009年中国通信市场的情况,许多人会用3G发展滞缓、TD产业化不理想、竞争市场混乱、垄断难除、监管有效性不高等观点来描述。这些看法如果单纯从电信产业内部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如果把电信产业放在中国宏观经济的大环境中,以及中国市场化进程的阶段中予以分析,我们会清晰地看到,中国的电信产业在2009年基本是沿着一条发展与优化并举,改革与创新循序渐进的方式发展,并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一步对外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重点领域的评价

第一,电信重组及3G商用最大的风险期已基本渡过。

事实证明,2008年的电信重组是一次准备时间长、方案模糊、缺少最优方案但又不得不为的重组。这种形式的改革具有典型的中国经济改革特点,换一个角度讲,对于这类不成熟但又不得不为的改革是不能简单地用正确与不正确,合理与不和理来评价的,在发展进程中,任何一项重要的改革最主要的是看改革者在改革实践中的修正能力。从这一点出发,我认为2009年决策部门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对产业层面最关注的结构失衡问题,通过3G牌照的发放,客观地营造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关系。对于TD、WCDMA和CDMA2000,不同的技术标准,不同的技术成熟度,不同的市场认知水平和不同的消费市场接受能力,在3G牌照发放第一天起,就存在着不对等问题,决策层试图以这样的不对等来平衡资本实力、市场份额关系、投资等级等以往存量市场中的结构失衡,是一次大胆的且存有风险和争议的改革方案。从一年来的实施情况看,效果虽然明显,但秃子头上的虱子也尽显无遗,问题的明朗化为改革的深化,结构的有效调整和监管政策的制定打开一扇更通透的窗子。

首先,三大电信运营商均对自身的优劣势进行了较充分的评估,在全业务体系下,重组前固网与移动网业务失衡的障碍在客观环境上已经摆清楚,需要做的只是在新的增量市场中,谁能够更好地抓住机会和拥有可持续性增长的手段。对此,中国移动很冷静地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战略部署,即:3G要抓,但观风雨,再行事,重点还是留在2G用户的存量与增量的维护上,对TD产业的发展采取了搭梯抬轿的平稳发展式。由此,中国移动仍能一直保持绝对领先的地位,使其市场地位在重组后并未被撼动。中国电信准确地选择了对原CDMA用户的优化,以天翼为突破口,艰苦地完成了CDMA用户由2.75G向3G的过渡,虽然用户量和市场份额均未实现预期目标,但品牌地位的提升却是三家运营商中最显著的,中国联通最后推出3G业务,赌博式地于09年第四季度正式引入iPhone手机上网 3G和3GS两种机型,为市场注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消费方式。

其次,从数字看,完成重组后,三大电信运营商内部的业务结构已发生变化,业务提供方式的转换也有显著的调整,以移动为主体的市场发展获得进一步的巩固与拓展,而固网面临的结构调整日趋突出,新固网业务内涵也由此应运而生,固网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序幕正在拉开。

就2009年来看,重组后的运营业最大的风险莫过于市场波动、价格失控、运营商内部运营秩序紊乱,消费者有效需求不能满足这四大方面,而且从这一年的运营情况看,重组前的总体失衡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不过,各运营商内部结构的各个要素关系其实已经有所改变,特别是在固网与移动网的融合发展领域,互联网与通信网的协同运营领域,宽带开发与运用的多元化领域,以及新业务开拓与研发领域,三大运营商在资源配置和主动发展方面均有实质性的改变。

但对于仍存在的结构失衡问题,我认为要把眼光放远一些,市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就电信业整体用户市场份额、经营绩效等指标而言,市场份额差距依然很大,中国移动主导地位突出,市场竞争格局优化任重道远。下一步,如何通过适合中国市场化改造的非对称管制控制个别公司的市场绝对垄断地位,在竞争市场份额上通过总量控制与平衡优化竞争关系,以及进一步实施公司调整等,均将是一个市场演进和体制演进过程,但指望在一年内解决结构失衡问题既不现实,也严重违背产业发展和优化自身存在的客观规律。

第二,在国有垄断性企业中,电信业的改革可谓鹤立鸡群。

从2009年我国国有特大型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进程看,中国电信业相比其它垄断产业,如电力、铁路、石油、金融、水务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不论在打破垄断,实现市场开放,优化国有公司运营体制,建立市场竞争体制等方面,均走在了前列。电信人看电信,往往是从一个产业的角度来评估发展效果,但是,如果能够将电信业放在更宽大的视野中予以分析和评价,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都会有所改变。

因此,评价2009年中国通信产业的发展和展望2010年的前景,我们一定要站在一个更为开放和宽阔的视野中来探讨问题。

第三,对于2009年电信业的增长速度,要充分理解和认识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别要清醒地看到电信产业从快速发展到产业转型期的各种数量关系的变动意义。

媒体公布的数字表明,09年前11个月我国电信业主营同比增3.6% ,远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因此认为中国电信业已进入下滑期。我认为持这种观点的同仁犯了几个基本错误:首先,从全球范围看,电信业的高速增长期均集中在用户的快速增长阶段,这在产业经济学中已有充分的理论根据。

我国电话用户从几千万增长到8亿户,恰恰属于产业高速发展的阶段,其收入占GDP的比重或对GDP的贡献并不代表多大的经济价值,仅仅说明在这个发展阶段,其代表了一个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是什么。

其次,300多年的工业发展史和近30年的新经济发展历程均已证明主导产业的变更日趋加快,而退出主导产业的部门并非就不是一个国家的支柱型产业。因此,中国电信业收入增长幅度的下滑以及对GDP贡献的减少,恰恰证明了我国通信产业自2009年起已进入新一轮的调整阶段,这样的调整意味着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正在酝酿和进行。

第四,对于2009年电信业的投资效果的判断,不能仅进行存量比较,要看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有一种观念是以投资增长论英雄。工信部最新发布的通信行业09年前11月运行数据显示,2009年电信领域的投资增速高达28.5%,其中,2009年中国在3G领域投入了超过1400亿的投资,因此有人认为不论通信业的总体投资还是3G投资均缺少明显的收益,而且电信领域的整体投资效果也不尽人意。我认为在评价2009年中国电信产业发展时,简单地用投资额来衡量是没有现实意义的,如同期,国家在电力行业的投资高达5800亿,但是各地还在闹电荒,电价还是要涨,反之,电信资费2009年多次下调,用户环境优于往年。显然,我们是不可能拿3G的1400亿投资和电力的5800亿投资去做简单比较并确认谁做得更好,谁做得更差。

同样,以下一组数据值得我们思考:与通信产业投资增长幅度相比,2009年1-10月,中央项目投资增长了18.9%,地方项目投资增长了34.9%,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增长了38.8%,私营增长了35.2%,第一产业增长了35.2%,第二产业增长了54.8%,第三产业增长了38.1%,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了52.6%,服务业增长了68.3%,社会福利和保障业增长了72.9%,教育增长了38.1%。如果简单地拿这些数字进行对比研究,我们是很难得到科学、客观的结论。

第五,对2009年电信业市场结构优化过程的评价,不能基于以往的以传统业务存量来看问题,必须要在增量中评价发展的机会和动力。

以用户数论市场结构,这是以往普遍使用的方法,但是对于正处在结构调整的中国电信市场,特别是传统的电信业向通信信息业转型的市场而言,对待用户数的变化一定要判断其内部的结构变化和增长动力要素的变化。

根据三大运营商2009年11月份公布的净增用户数据中国移动:用户净增458万(环比下降10.2%;同比下降33%)。截止2009年11月底,在网TD用户达到298万,其中2009年11月份净增67万,与10月份净增数65万相比环比增长2%从中可以推算出2G用户净增391万,与10月份净增444万相比环比下降12%。中国电信:移动业务净增用户307万(环比下降2%;同比增长814%);宽带业务净增用户69万(环比减少1.4%;同比持平);固网用户净减184万(2009年10月份净减146万;2008年月均净减100万左右)。中国联通:移动业务净增用户数达到140万(环比增长8%;同比增长41%);其中,2G用户净增60万,环比下降24%;3G用户净增80万,环比增长60%。固网用户净减125万(2009年10月份净减95万;2008年月均净减90万左右)。宽带业务净增用户33万,环比减少40%,同比增长39%。

我在2007年底关于《中国电信业市场结构调整》的研究报告中曾明确地指出,电信重组很难解决存量市场的竞争问题,特别是存量用户市场和存量市场份额的行政式调整,均会导致资源价值和利用效果的严重破坏,要解决结构失衡,只有在增量市场和新业务领域寻求突破。2009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年,三家重组后的运营商存量市场的变化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但上述数字充分表明增量市场的发展各有千秋。这样的结构转换,事实上已将电信重组可能存在及争议中认为的风险降到了最低程度。

由此,在评价2009年中国通信产业发展时,可以清晰地看出虽然在整体上看不到抢眼夺目的重大成就,但在运营和结构转换的微观环节,中国电信业已经步入产业调整和产业优化的正轨,增长减速意味着新增长模式的破土而出,投资效果无光也许正意味着铺石搭桥的长远效益开始成为产业发展新的动力,增量市场的对比,事实上已充分证明在诸如电信重组问题上,中国的改革仍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摸着石头过河,而不能简单地照搬它国的经验”。

第六,电信业改革任重道远,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一科学原则。对2009年电信业的整体发展环境切忌就事论事,中国电信业改革的“愤青”“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盲目批判主义”的阶段已经过去,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基于现实情况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指责问题的态度,需要的是考虑长远发展而不是“救火队”“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短期“评价与应急”的落后方式。

2009年末,对这一年中国电信业评论、评述、评价的文章非常多。大家都提出了很好的想法和建议,对我开拓思路有很大的帮助,但同时我也感到一些不安,这是因为今天大家找问题的能力均很强,解决问题的思路却很匮乏,使一些年终评述演变为一种“改革和发展情况的批判会”。我认为这是一个改革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问题,也是分析和解决的态度问题。

如评价2009年中国3G市场以至今后的发展,悲观情绪和批判式的言论非常多,这主要是因为截止到去年底,3G用户数仍未如此前预测的突破1000万。我认为,悲观和批判证明大家看到了2009年中国在3G发展战略和市场推进中的问题。但换一个角度看,许多产业的升级并非都是颠覆式的,从2G到3G的过渡更是如此,这就如同高清新背投的技术和市场均要发展,但大多数老百姓因价格和习惯还是使用普通的平板电视一样,3G的推出绝非意味着2G的退出,而是通信应用产品的多元化问题,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根本不可能去月亮上旅行,但中国、欧美却都在深化登月研究,这就是技术含量较高产品的产业演进特征。

截至2009年5月,欧洲3G服务用户数仅为1.015亿,而根据公开报道,目前日本3G手机用户数已有约1亿,但真正使用3G增值业务功能的人数则只有几千万。国外的资料至少告诉我们,发展3G是必须的,因为电信技术的发展必须以市场来推动,但3G替代2G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并不是必然的。

更多的评价直指国家发展3G是对企业和百姓所交税收的浪费,说实在话,这种想法算的只是一本帐,而忽略了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大帐。在3G发展中,资产浪费和无效投入问题肯定存在,但在评价2009年我国3G发展的整体效果时,就不能采取如此的简单思维。改革开放前,国家从百姓嘴里扣出吃饭的钱大力发展重工业,其中的无效投入虽然也很多,但重工业的发展在当时是中国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即所谓没有了国家安全,吃饱肚子还是要死的。3G也是如此,对于寻求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型中,3G就如同中国电信业中的“钢铁”,没有这样的钢铁,中国只能永远做发展中的国家。这就是3G实乃国家战略的真实内涵。

当然,在评价2009年中国电信业和3G的发展中,我们确实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国有公司和电信运营商“拿国家战略导致的政策性资产流失来掩盖其经营不善及体制落后的资产流失”,这是2009年仍未解决但在下一步改革中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如果不消除打着“国家战略来掩饰经营无能,侵害国有资产和百姓利益”的问题,2009年所进行的发展和改革必将被打折扣,并导致一系列对电信业正常发展具有破坏性的大问题。

第七,2009年以融合业务为主线的业务发展思路日渐清晰,走融合协作发展是2009年中国电信业走创新之路的重要突破。

2009年底前广电与电信第一次实质性的合作虽然还存在诸多障碍性、公平性和体制性问题,但技术发展和网络融合的力量最终撕开了广电与电信的屏障。

2009年三大运营商均主动开展了基于融合技术、融合业务和融合终端的应用性开发,为用户市场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空间。特别是基于3G的融合业务,运营商不但加大了资本投入,而且开始尝试发展电信业与石油、电力等其它产业的跨行业融合业务。2009年融合虽然尚未成为电信运营商发展的主题,但已成为了2010年增值业务全面提升的重要基础。

第八,在竞争领域,2G时代的无序竞争正在向业务竞争、服务竞争、战略战术竞争转变,尽管仍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但整体情况明显好于往年。

2009年工信部在经过职能调整后,电信行业的监管思路更为明确,与以往相比,在价格监管、竞争行为规制、运营商管制政策与开放政策等领域,均制定了更加可行的制度和条例。

社会对电信业竞争的最大焦点之一是运营商资费大战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由此在资费调整的价值判断上一度使决策层举棋不定。而事实上,电信资费价格战导致的其实不是简单的国有资产流失,而是国有电信运营商通过价格大战,间接地将本应对全民的利润分红返还给百姓。调查分析显示,尽管一些运营商以明显低于竞争对手的资费来争夺用户,但其资费水平仍在成本线以上,也就是说,2009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以资源、资本优势展开的价格竞争,这对于市场化发展初期的中国电信业未必是一件坏事,对产业整体发展也不会导致破坏性的影响,我甚至认为,正是这种凭借资本与资源优势展开的竞争,将会在不久的将来为电信转售业务、号码携带、虚拟运营商的产生等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基础,使电信业的进一步重组具备必需的市场条件,网络资源共享也将进一步落到实处,使电信监管体制更多地采取市场体制行为,而非行政强制干预。

2009年中国通信产业存在的问题

第一,2009年电信业的整体发展取决于国有资本管理体制的改革。

2009年中国通信产业存在的核心问题仍是国有公司体制的改造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现存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下,国有电信运营商仍具有典型的企业与行政部门的双重色彩,从而导致国家很难对电信运营公司和运营市场实施独立、公平、有效的监管;国有企业的考评及评级制度使电信运营商在进行体制改革和公司创新中瞻前顾后,步履维艰;在打破市场界限,实施多元化资产组合和对外合作方面受到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在走向有效竞争的进程中,行政性干预和行政性保护均造成竞争关系扭曲,竞争秩序混乱。

第二,在运营层面,三大电信公司虽然已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但发展规划和战略普遍缺少连续性和配套性。

这种情况充分显示出我国的电信运营公司虽然已经上市,但市场化程度仍然不足,对市场、产业的理解仍停留在孤立的电信运营领域,对开放的、融合的、跨行业的电信产业运营方式不敢触及,发展与创新过于谨小慎微。这既是体制改革问题,也是公司市场体制建设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2010年电信运营企业仍会受到一系列自捆手脚的障碍。

第三,创新动力不足,缺乏有效的创新机制。

创新是三大运营商完成重组以后一致对外宣传的目标,但也是至今为止收效最小的既定工作。

对于融合业务来讲,因涉及到生产方式和运营方式的变化,创新就成为最重要的前提。

创新的不足有通信企业内部的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来自于国家政策的不协调,特别是在融合技术发展领域,国家一直对融合技术创新体制缺少有效的扶持和产业指导,使电信企业在“不创新要死,创新死得更快”的思维方式中,对具有竞争性、挑战性的融合业务持“触其皮毛而不动其筋骨”的方式。

如通信软件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公司对通信软件的主导,是移动通信在中国超常规发展的最基本动力,也是当前发展融合技术、融合业务和融合终端中最大的挑战与压力。又如中国在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发展中,统一的、标准化的应用平台及相关的软件研发,已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打破这一瓶颈,体制创新是最基本的前提。

此外,通信软件产业在投融资体制不配套,产业政策模糊的条件下,创新技术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2010年,中国电信业实现进一步发展,围绕新一代通信信息技术的投融资改革已迫在眉睫。

2010年的展望

根据2009年中国电信业发展的进程以及2010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个人认为,2010年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三网融合的速度将有所加快,三网融合政策可能正式出台,但实质性的障碍仍难以解决,广电与电信在内容合作领域会产生一系列的冲突和矛盾,由此,将使管理层启动相关管制政策和协调政策的研究。

二是“两化融合”将是2009年电信业发展的新重点,并以此拉动IT、互联网、通信、工业信息四者的联动式发展,电信增值业务、移动互联网业务、固网新型宽带业务均会有突破式的发展,互联网对电信的话语权将进一步提高,电信运营企业关于信息服务的“外包”业务会逐步拓宽。

三是由于2010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规划年,国家宽带战略、通信信息融合发展战略均有可能被确定为国家战略,这将对电信运营商未来的发展战略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是如果2010年上半年三大电信公司的市场结构仍未发生大的改变,我认为号码携带政策可能会正式试点,并可能首先选择单向号码携带,以此,通过相应的非对称管制,解决固网运营商在移动领域发展乏力的问题。

五是2009年,随着中国电信业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关于发放虚拟运营牌照的呼声和政策研究会明显强化,使电信运营商内部的体制调整和制度创新更具压力和紧迫性。

原载于2010年01月07日《通信信息报》

话题:



0

推荐

史炜

史炜

103篇文章 9年前更新

学者,研究员,教授 主要从事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电信、房地产、企业改制、商业流通研究。此外,从事讲学和专项咨询。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