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阅览几位国内“最著名经济学家”的博客,发现他们几乎都设定了“禁止对本博客评论“。细想一下我周边的一些经济学家,这似乎成为一种时髦,以此显示自己的高傲和对草根评论数量的不屑一顾。其实这是不自信。一个经济学家如果不去听草根的声音,就如同一个名厨不把自己烹饪的佳肴供食客吃一样。如果经济家仅仅依赖书本学问和所持信息去高谈阔论,其实就如同地球人说火星话。
中国最“最伟大”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我实在不想点名字)的一个共同特点:通读、精读、透读、背度所有经济学经典著作,精通理论的运用,然后可以很容易地把现实的经济问题“规律化”、“条理化”、“抽象化”,并给大众一个难以驳斥的定律性结论。但是,这些定律虽然在理论上看似无懈可击,但和现实与接触,就漏洞百出。原因是,当经济学家“著名”后,就不再去一线调研,只在学堂和高档酒店云山雾罩了。在中国,经济学家和草根同样重要,但“家”不能没有草。
客观地说,这些著名专家的理论功底和判断能力都是非常高的,但脱离生产和社会活动一线,就只能文人相欺,孤芳自赏了。我也不希望大家骂专家是砖家,教授是野兽。我渴望的是交流、融合、互补和相互尊重。
我相信百姓的感受虽然不系统,谈不上高深,但很真实,很现实。如果经济学者永远高高在上,玩阳春白雪,那所有的知识和学问就荒废了。
许多人直指经济学家是在为钱说话。我认为,经济学家为钱本身不是错误,知识如果不能体现为货币价值也是可悲的事。但是,在真理、道德、信用、钱四者之间,钱应排在最后。现在许多著名经济学家也不象大家说的只认钱,当然也不缺前,他们需要一个“范”,一种高高在上的享受。
有认会提出疑义,是不是这些经济家们所写著作的源泉也都是生活中的经济呢? 有些是,比如产业经济研究方面的.但宏观经济的差些。其实,任何宏观经济研究结论的前提是先调查微观(企业),在深入分析中观(产业),最后是宏观(政策体系和管制体系)。
所以,包容万岁!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