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天写了数条微博,现在整理一下可以发现,我和网友们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一样的,这就是如何用社会分析而非简单的经济分析的方法去理解转变发展方式。

      其一,许多似是而非的观点令人困惑。比如公平问题,经济崩盘论等,其实这主要是思维方式问题,从宏观上说是对发展方式的理解。如果我们回顾中国近30的发展路径,将发现中国所经历的是西方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所以判断明天,我们需要先在洗眼上做功课。

    比如公平论,谁能证明市场经济国家就更公平。你可以证明其公平的表象,却无法证明公平的实质。再比如权势和权贵下的垄断,西方的行为不比中国更好,而且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资本与金融资本组合,形成的垄断寡头,不亚于我国的央企垄断,期间,政治资本利用权势与寡头合谋,建造了一种凌驾于百姓和他国之上的公平。比较看,中国的不公平源于几千年的封建思想,西方的不公平源自于资本和政治交易的绝对力量。所以,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首先需要调整。

    其二,中国经济发展和建设的思维令西方人困解。这在中国加入WTO后曾一时让西方人找到了目标,但随后发现,他们所理解的目标和中国的目标有着天壤之别,但他们更不解的是,中国和西方的终级目标又近乎于一致,只是中国的路径选择令他们费解。再从过去了的历史看,毛泽东搞大跃进,让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一抵十“不自量力”式地抵抗西方封锁,但1949-1976年,没有一个西方大国完成了其摧毁中国的目标,甚至连手段都匮乏;1949年以来我国工业化对农民权利的剥夺,造成的不仅是城乡严重的二元结构和社会分层的不公,但农村的社会关系仍在改善,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民在“民工大流动中”,创造了举世罕见的农民行为变迁。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让千万国企工人下岗,其中不乏献了青春显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老三届,但他们其实比80后和90后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更有生存能力,尽管历史和国家愧欠他们的比大多数中国人更多,但他们还是坚持地“活着”,并谋求活好。再如房地产股市,伤了多少人的心脉,但飞蛾扑火者仍前赴后继。历史的演进不可能简单用悲剧解释,古往今来,任何一次的社会进步都是各种代价换来的。不同的是方式问题。

    其三,用历史的眼光和中国的发展实践判断,所谓中国经济泡沫的破灭和房市崩盘都是有可能控制的。因为所有可以刺破泡沫的工具都在制造泡沫者的手中,金融、土地、资源控制、价格等,所以,西方的泡沫在中国可以变成皮球。代价和成果。

    其四,大家经常会认为西方更希望中国经济崩盘,以此引发民暴并将“民主革命”引入中国。但事实是在精神世界上中国人在危机来临时更希望自己而非外部势力(重读抗战史),在经济上,中国的崩盘无疑会引发全球更大的金融危机。要算帐。

    所以,今天的各种讨论,可归结一个问题: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究竟转什么?在什么层面转?以什么为切入点?如没有参照系,转变依据是什么?是从产业的运行上转还是在调控的手段上转。

    我们最初以为转变发展方式很易破题,但现在看来,许多问题均需要重新思考和认识。

    衷心感谢今天参与讨论的网有,包括支持的、反对的、指责的、谩骂的。因为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

  

话题:



0

推荐

史炜

史炜

103篇文章 9年前更新

学者,研究员,教授 主要从事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电信、房地产、企业改制、商业流通研究。此外,从事讲学和专项咨询。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