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发展新型制造业研究之一

      

3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概况

 

    在2008-2011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欧美受到的影响主要是金融层面的,而中国作为世界产业链的下端,真正受到的冲击是制造业和加工工业,而且,这次受到的冲击和压力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这次能“扛”过去吗?

    在中国,制造业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中国不能弱化制造业而必须强化制造的规模和等级。

    在中国30年的改革与开放中,几乎所有的官员和学者都认为市场开放度最高的,就在制造业。按照中国加入WTO的进程,也是先开放制造业,后开放商业服务业。但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的制造业,今天之所以仍然没有摆脱“中国制造”、“中国落后”、“中国传统”、“中国低附加值”的现状。其实,不全是市场竞争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制造业规模的扩大和高速增长使干预主义不断的浸透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当中。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地方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对本地自认为处在龙头地位的制造业给予的强制性的干预,包括投资、企业运营、规模调整、土地占用。

    中国的制造业之所以最初被认为是靠自由经济推动起来的,很大的原因来自于我们所说的传统制造业,除了固有的国有体制内外,许多中小制造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它的前身多来自农村的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上世纪80年代,村村点火、处处点灯的制造业萌动,曾经造就了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第一次变革。而当时的副总理万里曾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火”,也极大的推动了农村的五小工业,包括小加工、小制造,而且在当时国有企业没有实质开放之前,乡镇企业被邓小平称之为中国农村的第二次腾飞,这次腾飞完全依赖的是市场自由竞争的力量,没有国家支持,也没有国家干预,农村的小企业基本依赖于本地资源,白手起家。区位条件好的企业,主要依赖大城市的辐射。但是到80年代后期,当中国的国有企业开始进行制度改革后,农村传统的小企业“船小好掉头”、机制灵活、见缝插针的优势逐步丧失,曾经靠以国有企业抢市场、争原料的发展手段基本被切断。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农村的乡镇企业开始实施第一次转型,逐步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也就是当前的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雏形,这种雏形可以归结为苏南集体经济工业发展模式,珠三角依赖于港澳转口贸易的发展形式,北京郊区依赖于城市工业外迁形成的特有优势,重要工业基地的产业链延伸形成的配套加工型工业基地。所有这一切,在当时仍保留着自由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发展模式,国家基本没有予以更多的干预,传统的村村点火、处处点灯的发展手段,也逐步向规模化演进。至21世纪初在中国,特别是沿海地区,形成了数以万计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并有一批脱颖而出的优秀民营企业,成为地方工业的骨干和龙头。

    在分税制改革后,地方的利益冲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地均把制造业作为增加税收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地方政府在得不到新的财政来源的背景下,开始逐步将无形的手伸入到制造业中。中国的机械、食品、化工、服装、纺织、民用设备等,县域经济中的龙头工业均被地方政府作为“亲儿子”一样,既予以保护,又予以强制性的干预,使原本自由竞争的制造业,变成干预主义“紧逼盯人”似的管人制度,失去了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客观上又使大城市以外的制造业呈现出二元结构,其中之一是企业的发展要靠市场的自由竞争来实现。其二是企业如何发展,要看当地政府的眼色和当地政府的规划,这就最终使中国的制造业从已有的竞争优势陷入到干预主义的被动发展之中。

    特别是近几年,中国的出口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提高和国外接连不断的贸易制裁,使中国出口型制造业陷入高速发展之后的第一次全面危机,尽管中国的制造业今天仍保持全球第一的重要位置,但是其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已经很难靠一般的国家政策能够修复了。

    我之所以指出制造业是最适合自由竞争的行业,在于制造业产业本身的特质,由于我国目前的制造业仍处在传统制造业的范围之内,它既不涉及到国家的产业安全,也没有形成典型的区域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仅仅为了维持工业各个环节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和工业产生品的消费,以及为满足中国制造市场而进行的出口。所以这类行业如果没有充分的市场竞争,没有自由经济带动下的公平发展,是不可能产生或主动的产生新型制造产品和新型的制造业运营方式的。这一点不但在国外得到了充分的论证,而且在我国的浙江地区和珠三角更得到了客观验证。从走私到作假,到踏踏实实的做实业,到形成一批亿万以上资产的制造企业,完全靠的是优胜劣汰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如果没有价格大战,没有资源的争夺,没有对市场的严格细分,没有靠竞争压缩成本的驱动力,温州是完全不可能成为今天中国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区域的。珠三角的制造业发展更是如此,如果仅仅因为濒临港澳,珠三角的企业是不会取得在发展中不断转型的特征的。由于竞争和生存的需要,珠三角在近10年之内完全依靠成本推动和技术推动,大规模的淘汰了落后产能,形成了像虎门镇、小揽镇这样初步进入现代制造业的工业聚集区。相反,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制造业,包括一批国有制造业,由于仍沿袭着按政府的要求做配套生产,按政府的规划制定产品结构,因此几乎看不到主动发展的动力,制造业应有的竞争优势在政府的干预中变成了地方发展的劣势。

    今天我们在谈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博弈时,把制造业和加工工业单独拿出来研究,一个重要的战略就在于中国的自由经济或者说竞争式的市场必须要找到一个突破点,而这个突破点短期内是不可能在垄断行业当中实现的,只有进一步放开对制造业的管制,包括国有经济体制中的制造业,才可能使制造业在竞争当中选择自身发展的技术路线和国际路线,使中国的制造业由传统的工业品加工变为高技术附加值的新型制造业产品的加工。

    美国和欧洲的经验其实已经告诉我们,制造业并不代表落后,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坚实的基础,美国如果没有世界最发达的制造业,美国很难抵御住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11年的债务危机,2011年欧洲之所以陷在主权债务之中不能自拔,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欧洲的制造业正在被美国压制住。而希腊、西班牙的制造业更是因产品结构单一,规模过小,国际竞争力短缺,因此没有能力来填补金融市场的泡沫对实体经济的依赖。中国在2008年以后,之所以仍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加速度,除了政府不惜代价的加大投资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是中国的制造业,中国的制造业不仅市场占有率高,规模大,而且相对于非发达国家来说,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性能比均具备很强的优势。下一步要想推进中国制造业走向国际先进行列,就必须像欧美国家一样,全面放开制造业市场的管制,特别是当制造业出现各种波动时,政府不要随意干预,随意救市,随意扶持,随意去搞各种资本注入。中国的制造业只有摆脱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保护,才能够生成自我成长机制,才能够在有效的市场竞争当中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

    中国制造业的升级面临一个很大的体制问题,其中现有的国有垄断型制造业,如果再不消除对资源和市场的强权控制,必将使未来中国的制造业继续陷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如果按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看,在金砖四国以及大部分发达国家中,中国的制造业和加工工业门类是最全的,几乎没有超过中国的,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规模的就业安排,城市化的步伐,与中国的制造业密不可分。表面看,中国的制造业今天代表落后和粗放,但从长远看,制造业将是人类永恒的生产与生活的主题。今天,中国的制造业完全有可能追赶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同时,中国制造业雄厚的基础,又使后面的追赶者几乎到了望尘莫及的地步。中国在国际舞台最大的筹码一不是金融,二不是军事,三不是高科技,四不是发达的服务贸易,五不是完善的社会制度,唯一的可以站着说话的,只有中国的制造业。未来10年,中国可以最大可能地发展服务经济,扩大服务贸易的比重,可以全面将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国际融合、渗透,并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但是,所有的努力都要建立在制造业、加工工业的强大上。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是产业的整体升级,这仅仅体现在“十二五”规划中的发展新型制造业是不够的,它必须要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次。在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家干预是需要的,国家要通过制定产业门坎、技术门坎、对外合资合作门坎、外资并购门坎,保证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现代化水平在5-10年间有一个飞跃式的增长。同时,市场竞争、自由竞争也是推进制造业优存劣汰的必需保障,国家不仅对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在制造业的发展上要给予充分竞争的环境,不要轻易干预和救助自我经营不善,技术发展滞后的落后企业。

话题:



0

推荐

史炜

史炜

103篇文章 9年前更新

学者,研究员,教授 主要从事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电信、房地产、企业改制、商业流通研究。此外,从事讲学和专项咨询。

文章